

碳中和、碳達峰
近期,碳達峰、碳中和受到各界熱議。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呢?目前尚無明確定義。一般而言,碳達峰指特定區域(或組織)年二氧化碳排放在一段時間內達到峰值,之后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然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碳中和指特定區域(或組織)一年內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清除量達到平衡。
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應對氣候變化事關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事關發展全局和長遠,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參與全球治理和堅持多邊主義的重要領域。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就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有力度的目標和愿景,發表一系列倡議和看法,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全球氣候治理向前邁進注入了新動能。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對外表態宣示
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我們愿承擔與中國發展水平相稱的國際責任,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作出艱苦卓絕努力,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11月12日,習近平在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上強調,不久前,我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方將為此制定實施規劃。
11月17日,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指出,全球變暖不會因疫情停下腳步,應對氣候變化一刻也不能松懈。中國愿承擔與自身發展水平相稱的國際責任,繼續為應對氣候變化付出艱苦努力。我不久前在聯合國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舉措,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將說到做到!
11月21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呼吁,以明年聯合國第二十六次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和第十五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為契機,凝聚更多共識,形成更大合力,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11月22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指出,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不久前,我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言出必行,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
12月12日,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就全球氣候治理提出3點倡議,呼吁從綠色發展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和動力。鄭重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并且表示,我國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腳踏實地落實上述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中央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笆奈濉逼陂g,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要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生態環境部相關工作要求
9月28日,孫金龍主持召開生態環境部黨組會議。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統籌謀劃好 “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方面面,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污染治理、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工作協同增效,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和水平。
9月29日,黃潤秋主持召開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會議指出,生態環境部門作為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要把落實習近平主席重大宣示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努力開創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新局面。要對標新的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結合建設美麗中國目標要求,著力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在認識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和問題,謀劃好“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目標任務。要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融合,逐步實現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在減排目標、任務舉措、管理制度、監測評價與執法監管等領域協同增效。要加強氣候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體系。要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國家適應氣候戰略等相關規劃。要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盡早實現上線交易。要加強與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9月30日,孫金龍、黃潤秋在《光明日報》發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宣示 以更大力度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文章指出,我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目前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還存在欠缺和短板,要實現新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任務十分艱巨,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要善于將這一重大目標和愿景,轉化為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新技術、新業態創新和涌現,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的新機遇。
10月23日,黃潤秋在全球適應中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表示,中國正在編制《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進一步統籌強化國內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全面提高氣候風險抵御能力。
10月29日,黃潤秋在“77國集團和中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表示,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以更大力度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加快推動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推進低碳工業體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發展,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不斷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11月21日,黃潤秋在川藏鐵路綠色工程建設座談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導致的冰雪融化、生態退化、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對鐵路建設運行的影響,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12月7日,趙英民主持召開座談會,就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聽取地方意見。會議強調,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需要各部門、各地區主動作為,國家和地方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各?。▍^、市)要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新的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宣示,切實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開展達峰行動為抓手,以編制達峰行動方案為突破口,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充分發揮達峰行動對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作用,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水平和能力。
12月14日,生態環境部召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氣候變化有關重大宣示座談會。會議指出,生態環境部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牽頭部門,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聯合各部門、各省市共同深入做好習近平總書記氣候變化有關重大宣示的貫徹落實。
12月18日,孫金龍主持召開生態環境部黨組會議。會議強調,要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宣示,堅定不移把降碳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12月18日,黃潤秋在美麗中國百人論壇會上指出,我國將面臨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必須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
四川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安排
11月26日,四川省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立足當前、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切實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為全國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多作貢獻。
12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笆奈濉逼陂g,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降低碳排放強度,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社會作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承諾,中央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行部署,這是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描繪了我國未來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藍圖?!笆奈濉蹦酥粮L時期,四川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戰略全局認識和把握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作出更多、更大貢獻,書寫美麗四川畫卷的低碳新篇章。
-
上一篇:
工業廢鹽、高含鹽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綜述
下一篇:
俄烏沖突對化工市場的影響